校长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专题报告 >> 校长讲座
成立粤港澳中医药农业科学研究院 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学术地点 办公楼六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 何彬生
讲座时间 2021年4月19日19:00-21:00

报告人简介:何彬生研究院院长 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部级劳动模范”、“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影响中国民办教育界十大领军人物”“全国特色教育杰出校长”“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等。省政府于1998年、2004年、2009年分别三次记一等功。获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在全国各大杂志、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获得省部级一等奖论文9篇。

报告概述:

基于我院的科研能力,研究中医药培育的食物供人类食用后的影响;研究中医药的毒性成份和对生物危害;探索中医药毒理依据和解决的方法;建立毒理研究机制,实现对生物微量低毒、低残留的科学目标。

我校在广州市规划建设的中药材种植生产实验基地将开展中药材初加工、检验检测、在库养护、中医药生物毒理研究等工作,关注中药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中药多指标成分快速分析检测技术,普校关联指纹图谱技术,中药杂质及农药残留、重金属控制技术,并针对采用中医药农业方式种植和养殖的植物、畜禽类生物,开展中医药生物毒理研究,对中药质量标准再提升导向的二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总体而言,本项目将立足于构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中药材种植生产实验基地、特色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中药材实验基地、药品生产加工基地等。开创中医药绿色农业新技术,集中药材种植、研发、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新技术产业链,实现中医药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以上四个连锁中药材种植生产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机制中,我校将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提升种植产业链效益,采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推动种养植基地可持续发展。

七、改革中医药传统“单一模式”,创新中医药农业科技革命切实可行

(一)中医药服务农业取代化学农业切实可行

中医药大农业,是以预防医学和整体健康服务模式为特征,七位一体、五链融合的新业态集群,构建新农业内涵,即狭义的农业一产,其核心是解决食药材安全生产问题。具体就是:将中医文化、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应用于食药材的源头健康生产,包括:水土壤的改良和微生态修复,动植物的营养保健、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食药材的保鲜、保色、保香、保味、保营养等产地初加工;构建“生态安全-环境健康-生物健康”三位一体、安全可追溯的中医药大农业生产体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生产健康的食物和药材,推进食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践数据证实:三位一体、安全可追溯的中医药大农业生产体系,能够在化肥减量50%以上,农药减量70%以上的前提下保证农业产量不减少甚至普遍增加5~10%;能够让农药、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残留达到《欧盟NO 396/2005号法规及其所有修订单》标准,让人民吃得安心、放心;能够让 食材的营养含量和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含量提升10%以上。

中医农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可以在两药、两料(农药、兽药、肥料和饲料)四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研制成促进动植物生长、防治动植物疫病的营养物质或药剂配方,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学药剂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破坏,给中医药农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例如,由于连作大棚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危害蔬菜生产的虫害、病害也越来越严重,病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再加上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甚至是高毒农药,不但破坏了作物的根系,也破坏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打破了土壤平衡,造成恶性循环,致使病虫害防治越来越难,迫切需要施用中医药农药进行绿色防控。

目前,已有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开始着手类似研究,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以吉它霉素药渣为主要原料配合速效性化学肥料通过一定生产工艺研制成功药渣有机无机复混肥,该肥富含有机质、氨基酸、抗生素等活性物质,植物营养元素齐全,是一种兼备改良土壤、提供养分与提高植物品质的新型环保型肥料。经实验证明,施用药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促进番茄、萝卜植株健壮生长,对番茄、萝卜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且能明显改善番茄、萝卜的品质,增加其风味。山东昌邑石埠经济发展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用中药渣植物有机肥对生姜病害防治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中药渣植物有机肥对防治生姜的细菌性姜瘟及真菌性茎腐病、根腐病效果显著,并且有利于提高生姜产品产量和质量,而且对周边环境无任何污染。

但是,此类研究基本都是由农科部门主导,主要停留在中药渣施肥等应用,对于几千年中医文化深入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农业的特色。因此,设置由有丰富中医药研究经验的研究部门主导的中医药农业科学研究院,深化中医药研究是构建中医药向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中医药农业也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服务农业减少中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切实可行

《药治通法补遗》中提出“是药三分毒”,但生病了又需药来医,如果选泽中药进行治疗,那么如何减少中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在选药用药过程中就尤为重要。中医药服务农业较广义的一个理念是新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其核心是解决食品营养、药品药效和健康人民的问题。具体就是:将中医文化、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应用于食药材的源头健康生产、饮食供应、营养食疗、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康养保健等健康管理领域;构建以预防医学为特征、“生态安全-环境健康-生物健康-人体健康”四位一体、品质安全的食药生产销售体系;开发能够促进人体健康、调节人体机能的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食药创新产品,减少中药对人类的危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三)中医药服务农业优化水、土重金属对环境与人的危害切实可行

当今,化肥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食品污染、人类生命健康受到极大挑战。以全球广泛使用的草甘膦为例1971Monsanto公司将甘草磷注册为广谱除草剂,目前草甘磷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药品种。据调查,长期使用草甘膦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动物畸形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而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的报告,草甘膦很可能致癌。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不断发现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威胁。很多农药都在使用多年后被禁止或限制,而这些农药在被禁止和限制之前,也被大量释放在环境中。

目前,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名录有41种,包括六六六成分是六氯环己烷、滴滴涕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等。其中,一些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几十年后都存在,如六六六、滴滴涕。

由于按照工业生产模式打造的化学农业将一系列工业生产理念,如专业化分工和流水作业,大规模高额投入等广泛引入农业生产中,导致大规模单一作物的种植成为常态,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等化学用品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毒性增强,重金属超标,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高度发达导致农业保水保墒等措施消失,造成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目前植物对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大部分都流入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自然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存在自然选择,导致病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随着化学农业发展的时间日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代表着“高科技”的化学农业并不能为全面解决人类温饱带来最终的福音,反而成为全球变暖,水和生物多样性枯竭,土壤及环境恶化的帮凶。

将中医、中药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减少化学元素的使用,可实现的效益包括:(1)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节本增效。中药渣活化后,含有有机氮3%,有机磷1.5%,可溶性钾2.3%和有机质55%,每万吨中药渣生物肥可产生相当于氮肥81.5吨,磷肥41吨和钾肥75吨。每亩施用1吨中药有机肥当年可减少化肥施用量15%20%,逐年施用可减少化肥施用量30%以上,实现耕地用养相结合。(2)中药材种植效果显著。中药有机肥促进中药材生长,产量增加23%~30%,每667平方米增加收益近400元,麦芽、连翘和丹皮中药渣生物有机肥种植黄芪,黄芪根鲜重分别提高3.78倍、1.43倍和1.68倍。

(四)中医药服务农业有效净化大气改善环境切实可行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生产规模和能量密集产品的使用量也随着人口和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增加,牵涉了极为广泛的能量消耗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美国学者回顾了美国八九十年代对各种农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量研究,总结认为高耗能的化工产品(主要指化肥和农药)的制造、包装和存储过程是农业活动中最重要的间接温室气体源(农业机械的使用是最重要的直接温室气体源;传统耕作系统中,直接源和间接源总体大小相当;而在限制机械使用的保护性耕作系统中,间接源更大)。

有理论研究得出,化学农业要对世界上14%的温室气体排放负责,而农药巨大的社会成本更是不可估量。另一方面,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生态农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化学农业少40%由此可见,发展中医药产业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做出重要贡献。

(五)中医药服务农业科学实现人均寿命健康延续切实可行

中医药农业更广义的层面是新业态外延,即以“整体健康服务模式”为特征的中医药大农业新业态集群。具体就是:以美丽中国、健康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将中医文化、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应用于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食药材的源头健康生产、饮食供应、营养食疗、疾病预防和治疗、康养保健以及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的全领域、全过程、全周期、全产业、全链条;构建“生态安全-环境健康-生物健康-人体健康-心理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健康”七位一体、“全生态链-全供应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服务链”五链融合的新业态集群。这一新业态集群能够以健康为抓手,聚焦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进而能够消费拉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成立中医药农业研究院,通过加强中医药理论的生态农业基础理论和重大前沿技术的研究,着眼于生态食材的生产,这对食品安全及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也将产生积极影响,最终实现人均寿命的延续。

八、未来展望与困难

(一)生物吸收后转化为人类的健康

本项目将中医、中药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减少“两药两料”的使用,能有效降低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提高生物质量。利用中医药农业生产的生态食材,避免人类摄入不健康的食品有损机体健康,从源头上保障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中医药农业的发展必将形成一个生态文化良性循环过程,改变社会大众生活方式,引领生态消费,倡导生态健康生活,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本项目的实施,也是我校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的应有贡献。

要实现人类健康,目前需要优先突破的困难与瓶颈:一是农村污染治理。需集中力量优先突破农业土壤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化学品(如化学农药、化学肥料、抗生素、重金属和有机砷等添加剂)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难题。二是拿出类似“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的战略气魄,把培育中医药农业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根本出路。三是支持广州市人民政府设立政策性的“中医药农业产业引导基金”,借助引导基金突破产业示范瓶颈、吸引资本加速布局,实现快速迭代复制。

(二)环境环保及大气污染质量改善

中药本身即重要的生态资源,如前文所述,甘草、肉苁蓉有效改善荒漠化;枸杞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中麻黄具有较好的固沙作用和药用价值;麻疯树具有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诸多研究和实验也均证明了利用中草药、微生物等制成的肥料、农药和饲料,既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又保障农产品的优质高产。

毋庸置疑,发展中医药农业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业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国家倡导的绿色低碳生活做出重要贡献。本项目发展有机生态农业,高度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违反自然的人工干扰,在生产中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预期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防治大气污染。

(三)水、土中重金属含量达标和饮水质量的改善

研究中医药制成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应用于农作物和动物,消除抗生素对动物健康的影响、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科学替代有害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饲料,实现中医药农业对大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的科学改善。机械化耕作、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导致土壤的退化、病原菌抗药性的出现,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此外,大量的灌溉导致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化学农业造成土壤严重破坏,且所有化学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的过程。

未来,中医药农业将利用菌种繁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多种活性强的代谢产物,与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产生螯合物,使其不被植物所吸收,解决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同时,通过自然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控制病虫害,利用除主要农产品的植物资源为禽畜喂食,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利用从多味中草药萃取的生物制剂,不仅可以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而且可以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虫害有效防治。栽培时间越久,土壤肥力越高,同时改善水、土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和保障饮水质量

(四)揭示中药对生物的毒理理论研究

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是药品属性的三个最基本要素,中药也不例外。中药毒副作用包括中药本身固有成分存在的毒性,中药产品中的混杂物如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中药方剂中某些毒性物质配伍使用后独特的减毒增效作用等问题。

随着中药产品品种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日渐扩大和国际上近年来有关中药毒性的风波迭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判断标准及客观数据的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而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中药毒理学。

本项目创新性的利用传统的中药农业植物化学模式,促进中药成分研究的发展,未来将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开展有毒中药、常用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基础研究和中药毒代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中药对生物的毒理研究,用准确可靠、科学客观的数据阐述中药的毒副作用。同时,通过成分研究、组合成分研究、复方成分研究等开展中药物质有效成分基础研究,来评价药物药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明确发生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

(五)中药对牲畜动物的毒理研究

因为动物与人体部分机能相通,本项目致力于中药对牲畜动物的毒理研究,从而转化为对人体有效的毒理机制。毒性较大的中药或中药毒性物质的研究,可通过中药在牲畜的体内分布研究即研究中药原形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各个脏器中分布的种类和数量来展开,原形成分及代谢产物大量集中分布的脏器很可能为药效或毒性的靶器官,而大量分布于脏器中的原形成分和/或代谢产物很可能就是该中药的药效物质或毒性物质。依据毒性分散理论,可创制针对人体的低毒性或超低毒性的药物

(六)中药对蔬菜等粮食作物的毒理研究

目前针对中药对蔬菜等粮食作物的毒理研究尚处空白,在利用中医、中药的原理和方法投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对中药的毒性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生产健康的粮食作物。

本项目将通过中药对蔬菜等粮食作物的毒理研究,将蔬菜作为净化层,吸收部分含有毒性中药中的有毒成分,为人类营养作物的吸收提供保护,降低不良,也将有助于药物开发。

(七)生物(动物)吸收后生物因子与基因实践分析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通过遗传检测发现中药材中包含大量濒危动物、有毒植物和牲畜动物的成分。研究报道,研究人员借助running分析检测了Bunce利用新一代DNA序列,这一技术可以快速读取成千上万的DNA链,研究人员随后对照数据库核对这些基因序列,了解了它们来自于哪些植物或动物。

本项目也可创新性通过发展中医药农业,遗传检测等手段开展生物(动物)吸收后生物因子与基因检测实践分析。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吸收后的生物因子来自哪些中草药以及其吸收量,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

(八)实现人类食用中医药培育的蔬菜等粮食作物和动物的价值比较

中医药与自然农法接近,追求“天地人药合一”。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消费能力也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已经成为大家特别注重的问题,对生态食材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尽管一些研究显示,中医药培育的粮食作物和动物产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具有防病治病的效果,但其作用是否体现在所有的动植物,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因此,通过观察中医培育的粮食作物和动物所具有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进而分析人类食用中医培育的粮食作物和动物后的营养价值与医疗价值,这也是我们最终的愿望。且通过对比也可发现中医药培育的粮食作物和动物产品,哪个更有利于人类健康。有利于了解中医药培育的粮食作物和动物两者之间的不同,指导健康的饮食搭配,从而达到增强人类体质,提升人均寿命的目标。


微信新闻号
微信服务号
更多新媒体